{{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登山作為文化傳承 跳出井底咕嚕蛙的登山人生

2024 10 20

文字採訪:郭佩雯

照片提供:田逸軒

當初認識田逸軒(阿旺)是因我們想要找專業的嚮導,協助做商品的拍攝。

 

一起的外拍行程後,在回程的車子上聊了許多,關於登山,關於文化保存,深深有感,才有了第二次的採訪。

kawas 希望能將這些為登山文化保留的樸實職人,好好紀錄。
另外也是想為花蓮的朋友,幫助點什麼,有善心人選擇到花蓮觀光支持經濟,我們選擇分享花蓮在地的嚮導故事。

 

『小時候在太平部落,看到有一群人從山裡走出來,雖然蓬頭垢面,但臉上充滿喜悅光彩。很好奇是做了什麼儀式還是運動,那時候還不懂什麼是登山。長大才發現這是剛完成縱走的喜悅。』

 

這是阿旺最初對於登山的嚮往。


長大後,為什麼登山?為什麼成為嚮導?


更多的是情感連結與文化連結。山是阿旺生活的一部分,登山的過程有苦有樂,這也像是人生,如果抽去那些苦的部分,登山可能就少了一些意思。


登山對阿旺來說不只是運動,更是一種學習的方式,走一段八通關古道,了解日據時代的歷史。在走讀過程,找回布農族與過去祖靈的連結。登山文化傳承,在山林故事失傳之前,希望能多做些什麼。


因此才會有咕嚕蛙戶外探索的誕生,不想成為故步自封的井底之蛙,勇敢踏出,自由探索這世界,並更認識山與那裏的故事探索著別人的故事。

 

登山作為文化傳承

咕嚕蛙除了帶團,還做了許多山野教育與山林課程。帶孩子上山,像是在瓦拉米步道,走在駐在所聽歷史故事,上切下切的路徑上還可以發現石板屋,小朋友也能在自由探索中感到驚奇。


阿旺帶小朋友的課程大致上會有:認識動植物、了解登山安全、如何野營等等。

 

我們聊到學習的登山野營跟現在商業化的露營模式的完全不一樣,這要從最初的觀念與想法需求去來分別。

登山野營必須有完善的登山計畫開始,行程、天數、現況、能力、裝備去實行。是必須做好功課的,並在一次次的經驗裡調整。

商業野營部份,比較不需考量裝備重量、紮營地點等等.....如此便利的條件下,能減少變化性,快速直接的讓新手學習登山與野營方式。


回歸到這些教學經驗,帶十幾個小朋友上山時,如果當中有五到六個孩子有所啟發,這段路就更值得走。這份教育傳承,能給孩子學習更多不同的故事與意義。

或許在他們長大後,能夠記取老師的話,勇敢面對任何事,並能夠有更多解決事情的能力。


當你要上山尋找答案時,我們只需要好好地與自己對話,願意接受自己,我想這樣就夠了。

登山與人生

之前曾聽阿旺分享登山瀕死經驗,在有一次雨天的下撤,路基不穩,即將滑下山谷時,踩到一顆石頭而獲救。
這樣的經驗,也影響了人生觀。


學生時代的阿旺是比較有自我想法的人,當兵後走入山裡,在山上差點被大自然收走,開始放下一些執著。在布農族泛靈信仰的文化下,與山學習謙卑,與自然學習渺小,每一步隨時保持者謹慎與敬畏。

從以前個性很衝不服輸,變成從容不迫且穩重,抓好每一次環結節奏,讓身旁的山友感到強大與安心。


在每個上山的過程裡,與山也與自己對話,不斷自省,並好好把握當下的每一刻。離開手機虛擬的社群,活在當下。

 

家 卓溪 傳承

人生即將邁入第四十不惑。


接下來的阿旺,不追求海外攀登的遠大夢想,轉而著重於部落文化的傳承,多與國家公園配合,並著力於部落社區發展。

 

保育森林,保育文化,留下根,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把山的故事一直說下去。

 

一起來、跟我來的瓦拉米

最後阿旺與我們分享一條家鄉步道: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的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
瓦拉米(Malavi)在布農族語有「一起來、跟我來」之意。

中段平緩,有瀑布也有吊橋的豐富地景。充滿許多故事,有駐在所也有石板屋的遺址。藍腹鷴、五色鳥穿梭林間,偶而還能發現黑熊在樹上的抓痕。

 

關於田逸軒

咕嚕蛙戶外野外生態有限公司 


山野教育|自然資源|專項課程
登山領隊|嚮導阿旺|文化資源

 

如果遇到生活遇到種種壓力,歡迎來找咕嚕蛙爬山,一起享受山林給予的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