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相片 文字 :RH
臺灣已故的知名登山家張元植曾說:
「當山嶽的每個角落已被人類足跡踏遍的今天,
我們若對未知之境尚存興趣,將目光轉向溪谷吧!
這山嶺的倒反世界,是臺灣最後的奧地。」
在過去的後疫情時代,許多民眾的注意力重新轉回國內,再一次審視這座獨特的島嶼,有許多人拾起行囊走入山海,也有更多人發現在這小小的臺灣,容納了 284 座海拔超過 3,000 公尺的山峰 。
而在那山巔的倒反世界中,隱藏著更多令人嚮往的境地。歸功於臺灣獨特的地理特徵,在東西海岸間的百餘公里間,連綿山嶺從海平面急遽陡升近 4,000 公尺,再驟降於平原,無數深陷山壑的深邃溪流錯落其中,更有許多穿雲裂石的壯闊巨瀑隱藏其間。
日本是溯溪運動(Sawanobori)的發源地,而日本人在 1970 年代就用「溯登」的方式,深入到臺灣各個山域的最深處。地圖上還沒被探索的未知地帶,只剩那些如同天險般,難以溯登的峽谷。就在這個時候,源自歐洲的「溪降(Canyoneering)」技術被引進臺灣,這讓深入山林的冒險者們,有了更有力的技術與工具,前往心神嚮往的所在。
國際溪降技術在 2012 年正式引入臺灣。溪降是一項結合繩索技術、資料判讀、激流泳渡、溯登上攀、登山健行等複合能力的高風險極限運動。如果用一句話總結,我想這就是一門「想辦法在溪谷中克服地形並活著出去」的技術(特別是未開發的探勘路線)。
短短十幾個年頭,溪降在臺灣開始蓬勃多元地發展起來,結合過去累積的登山及溯溪經驗,溪降在臺灣也逐漸自成風格,與有著相似溪谷地形的日本、紐西蘭有著更相近的技術配置。
隨著溪降技術的成熟,臺灣各個區域的溪降好手們就像是海盜們攤開藏寶圖去尋找大祕寶一般,透過等高線、文獻及資料圖中去探訪從未有人探足的溪谷秘境。於是在這段期間,有些人逐漸開發出適合商業發展的一日初階路線,成為溪降運動在臺灣發展最重要的基石;也有另一些人往更長天數的山林深處走去。這時再比對臺灣與國際的溪谷環境的優勢,你會驚訝地發現,即使放眼國際,臺灣也是非常適合發展「溪谷運動」的國家:
2017 年,臺灣落差最高、也是世界落差第八高的臺灣之瀧——嘉義「蛟龍瀑布」被首度探勘,以溪降方式完成了近 700 公尺的落差,完成了國內新的里程碑 。接下來的日子裡,臺灣各地初階的路線逐漸被建置完善,溪谷好手們也陸續與國際交流,雖然臺灣溪降發展晚了國際三十幾年,但這樣的落差也正快速地弭平中。
正如同所有成熟發展的運動有明確的分級方法一樣,臺灣溪谷路線的分級制度也沿用法國的分級方式,以「攀岩難度」、「水流難度」、「撤離或總時數」及「溪谷品質」四項指標,分別標示為:
垂直難度(Vertical Character)
以 V 標示,以攀爬難度分為七級。
水域級數(Aquatic Character)
以 A 標示,以水流難度分為七級。
時間級數(Time Commitment)
以羅馬數字標示,從 I 到 VI 分為六級。
品級(Quality)
以 ⭐️ 標示,從無星的初學路線到⭐️⭐️⭐️⭐️的國際
級路線分為五級。
▶ 溪谷分級表(筆者表格繪製)
雲林同心峽谷的難度分級是 V4A3III,屬於進階型路線。
我在 2022 年第一次造訪時,就對這條路線印象深刻,私心覺得是中部值得重複造訪的優質路線。不僅 AB 車的距離只要 10 分鐘,切進溪谷的時間也只需要 15 分鐘就可以開始垂降,回程路線也只需要走約 20 分鐘的步道就能返回停車處;整條路線中穿插兩條約 45 米的高瀑,「同心瀑布」岩石圓潤飽滿、「石鰻坑瀑布」則層次分明,兩條都是特色鮮明的瀑布;而沿途除了高瀑之外,沿岸的溪床蜿蜒,岩層堆疊,加上不時需要滑水、跳水渡過的潭穴與長潭,總總特色都讓這條路線都充滿驚喜。
這次出訪同心峽谷的任務主要是拍攝 kawasKawas 的 PSP(Power Stretch Pro)系列服飾 ,包含了 Misaw 彈性刷毛外套及 Kapae 彈性刷毛長褲。兩者以往主要的應用場景都是在登山健行範疇,但其實 PSP 的主要強項在於動態保暖,在健行、攀岩等動作間保有良好的排濕透氣性,而在下水後因為內裡刷毛及材質特性,仍然能有一定保暖功能,還有四向彈性的編織方式,適合大動作的攀爬,近十年來都是登山、攀岩、溯溪愛好者的布料首選。
不過說來慚愧,原本出發前看了同心峽谷的天氣預報,原本應該是 25 度的晴朗天氣,計畫跟麻豆們一起穿著 Misaw 及 Kapae 進行拍攝,結果當天起來發現不僅氣候陰濕,氣溫也降到了 17 度,讓我果斷放棄了與麻豆一起穿著 kawasKawas 溪降的想法,默默轉身換上 3mm 防寒衣。
雖然沒有實際感受到 Power Stretch Pro 下水後的體驗,不過我曾經有穿著 Misaw 及 Kapae 在尼泊爾走過 17 天的 ACT 健行,優異的表現的確令人印象深刻,大概只有在山風較大的地段跟停下來的時候需要加件防風外套保暖,其餘行進間只需要上身內層加 Misaw,下身 Kapae 加運動短褲就非常足夠了。記得走上世界最高海拔湖泊,海拔近 5,000 公尺的 Tilicho Lake 時,放眼望去我應該是整座湖泊穿著最輕便的人了。
鑒於在尼泊爾健行對 Misaw 及 Kapae 的好印象,在回到冷氣團接連來襲,動不動就近逼 10 度的濕冷台北,我的日常穿著其實跟在尼泊爾健行不能說很像,只能說一模一樣。雖然尼泊爾高海拔地區氣溫常年在 0 度以下,但尼泊爾的氣候乾燥,體感溫度沒有數字看來那麼嚇人,而長年潮濕的臺灣,在寒流來襲時體感溫度相比零下的尼泊爾是過猶不及。
至於 Misaw 及 Kapae 會不會成為之後溪降的常備服裝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也有個但書,就是僅限氣溫 20 度以上的一日行程,這個但書應該也比較符合一般溪降玩家的需求。
先前提到,PSP 是近年登山、攀岩、溯溪愛好者的布料首選,以上戶外運動的共同點都是有頻繁的動作時間,能夠發揮 PSP 動態保暖及排汗快乾的強項。但溪降活動有個很大的差異點是有許多等待打點與隊友垂降的時間,因此防風性能會顯得更加重要,Misaw 雖然也具有一定的防風性能,但畢竟不是主打的強項。對於有中長天數需求的進階玩家而言,Misaw 的劣勢在於「防風性」跟「體積重量」,以我自己而言,如果外套超過 400 克就不會考慮帶去走過夜行程,盡可能地做好輕量化跟騰出背包的空間,雖然 L 號的 Misaw 重量剛好就在 400 克,但尷尬的是如果穿了 Misaw 溪降,代表需要準備另一件營地穿的乾外套,反而顧此失彼。
因此我會認為傳統的風雨衣更適合中長天數的進階玩家;對於一日行程或是強度沒有那麼高的溪降玩家來說,Misaw 及 Kapae 的表現應該是綽綽有餘的;如果是同時有登山、攀岩動態保暖需求,偶爾去溯溪、溪降的多元玩家而言,這系列的 PSP 服飾應該是最合適的選擇。
原本專心拍臺灣廢墟、各種文化祭典來紀錄臺灣。
一不小心搭上溪降界魯夫的黃金梅利號,開始尋找隱藏在等高線裡的 One Piece。